新华网广州7月9日电(王航帆 江勇龙)7月7日,当年湖南贫困学子小吴(吴庆华)搭乘火车从湖南抵达广东惠州,终于见到了曾经资助过她学业的恩人张鉴铭。此前,他们失去联系已有18年。
寻恩18年的吴庆华(右三)终于见到资助人张鉴铭(左三)。新华网王航帆 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助学:月薪600元拿出两百善款
张鉴铭现在是惠州一家财税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,祖籍潮汕,从小在海南长大,20多年前来到惠州务工。1996年,当时在惠州一涂料公司工作的张鉴铭看到报纸上刊发“湖南永顺县一批优秀贫困学生亟需爱心人士的资助”消息。虽然他只有23岁,“我也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,知道读书的不容易”,当即报名参与结对帮扶。
张鉴铭开始与素不相识的永顺县一中初二贫困生小吴结成对子,每个月资助200元生活费。当时他每月工资约600元,每月要拿出三分之一,压力还是不小的,平日里都省吃俭用,每月按时汇出爱心款。
80后的小吴在兄弟姐妹4人中,排行老二,父母以务农为生。90年代初,父亲为生计外出打工,母亲独自撑起家里农活,艰难地维持一家生活。1996年年初,小吴奶奶病重住进了医院,家庭经济负担更重了。
家庭实在承受不起这个重担,“你们四姊妹中至少有一人面临辍学”,小吴母亲没忍心提出让谁辍学。渴望读书的小吴主动提出:“妈妈,让我们都继续读书吧,学费可以去找亲戚借,长大后,我帮忙还债。”母亲悄悄抹泪,没再说什么。
改变: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
在校寄读的小吴,每个月都要为生活费而犯愁。幸运地是粤湘结对帮扶,张鉴铭缓解了小吴的后顾之忧。
懂事的小吴将学业、生活情况,写信告诉给张鉴铭。张鉴铭偶尔会把电话打到学校与小吴交流,“好好学习,有困难就找我”。张鉴铭给小吴带来不仅仅物质资助,还有精神上的鼓励与鞭策。
小吴没有让人失望,之后被保送进永顺一中高中,并考进自己喜欢的师范院校;师范毕业后,成为一名公办教师,后又考进公务员队伍。
参加工作后,小吴买了第一部手机,第一时间联系了张鉴铭,“我们相约见面,我要当面感谢您”。但没过多久,她不慎遗失手机,与张鉴铭失去了联系。
传承:资助湖南两位大学生
这些年,小吴到过母校中学、县教育局、团县委,以及到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打探过恩人的信息。由于当年张鉴铭留的是化名,小吴一直未能联系到他。
心存感恩的小吴,一直在寻找恩人张鉴铭。今年5月,在惠州工作的湖南洞口籍作家、惠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周后运得知此事后,开始帮小吴寻找张鉴铭的下落,并成功拿到张鉴铭的联系方式。18年后,小吴拨通张鉴铭的电话后,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。
见到小吴时,张鉴铭心情非常激动,自己曾资助的湘西姑娘,如今已长大成材。“当年资助不求回报,没有刻意去联系小吴。”张鉴铭说。
7月7日凌晨,粤湘爱心涌动,小吴带着家人一行4人乘火车抵达广东惠州,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恩人。
小吴和家人现在湖南老家资助着两名大学生,让爱心继续传递中……
关键词: